记者手记买股票上哪加杠杆
水脉·命脉·血脉
本报记者 魏宇翔
二十载光阴流转,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“不适宜人类生存”的陇中大地开花结果,我终于读懂了一滴水如何成为改写命运的笔墨。洮河水穿山越壑的轰鸣,不仅是渠流的奔涌,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壮阔史诗。
想象中的“苦瘠甲天下”,已被眼前“绿满山原水富川”的鲜活图景取代。层叠的梯田承载着无限生机,风中摇曳的新绿覆盖了曾经的荒凉沟壑。而这历史性的改变,源于一条穿山越壑的水脉——引洮供水工程。它的每一滴水,都澎湃着改变命运的伟力。
在这条重塑山河的水脉之上,我们触摸到了更坚实的命脉。元古堆村村史馆里,那根“下岗”的水担,是岁月深处刻骨铭心的干渴记忆;陈耀军的田垄间,是水往“高”处走谱写的产业新篇;王海秀家水龙头淌出的清冽甘泉,则是千家万户生活的根本保障。这条水脉,支撑起无数群众的希望与生机。
而最令人动容的是,根植于这片土地血脉深处、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对水的敬畏与珍视。即使洮河水已进家入户,我看到陇中人民仍将节水刻入生活:洗澡水用于拖地,拖地水汇入冲厕……每一滴水的价值都被“榨”到极致。这并非贫穷的无奈,而是祖辈刻入骨血的生存智慧与敬畏传承。这份执着,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,升华为一种与自然共生的血脉精神。
离去时,回望南山“福州林”,新绿如涛。我突然想起一位甘肃友人的话:“在中国最渴的土地上,一滴水就是一颗种子。”我想,引洮种下的,不只是树与粮,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——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
这水,是命脉,亦是血脉。
2025年08月14日 第5877期 第3版
来源:中国水利报买股票上哪加杠杆
发布于:北京市